From Wiki
規模經濟(Economies of scale)
是指擴大生產規模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。
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係。
規模經濟的優越性在於:
1.能夠實現產品規格的統一和標準化;
2.通過大量購入原材料,而使單位購入成本下降;
3.有利於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化和精簡;
4.有利於新產品開發;
5.具有較強的競爭力;
6.充分利用規模經濟,對於提高企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益,具有重大意義。
但這並不僅僅意味著生產規模越大越好,因為規模經濟追求的是能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
生產規模。 隨著產量的增加,長期平均總成本(LRAC-long-run average cost)下降的特性
規模經濟的原因:
1.專業化,從亞當‧斯密(亞當‧史密斯)的著作開始,人們認識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。
規模越大的企業,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詳細的。
2.學習效應,隨著產量的增加,工人可以使熟練程度增加,提高效率。
3.可以有效地承擔研發費用等。
4.運輸、採購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經濟性。
5.價格談判上的強勢地位。
規模不經濟(Diseconomies of scale)
隨著企業生產規模擴大,而邊際效益卻漸漸下降,甚至跌破零、成為負值。
造成此現象的原因,可能是內部結構因規模擴大而更趨複雜,這種複雜性會
消耗內部資源,而此耗損使規模擴大本應帶來的好處相互消減,因此出現了
規模不經濟的現象。經濟學中,有總成本曲線(TC)和平均成本曲線(AC),這
兩條曲線都是凹向上的。這兩條曲線的交點意味著最佳規模的存在。在達到
這個最佳規模之前,規模越大越好,稱之為「規模經濟」;在達到最佳規模
之後,規模越大越不經濟,就是「規模不經濟」。